找到相关内容53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张力的消解——禅学的佛学批判》第三章

    追诘,更不谓研究可言”(12)。可我们的学者却一再踏入这个误区。比如太虚在《佛教源流及其新运动》中认为,佛学新运动的发展方向应为——甲:人生的佛学;乙:科学的佛学;丙:实证的佛学;丁:世界的佛学……以...

    李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04357914.html
  • 佛教信仰与经济生活

    消费者,有的营员也有提出类似问题。他们的误区就在于没有真切地认识到出家人也在创造巨大的财富。财富,在社会学里宏观地分成两类,一类为物质财富,一类为精神财富。物质财富解决衣食住行。温饱问题解决以后,人就要...误区,我们终日在比较工具,并为谁的工具好而争得面红耳赤,或将世法和佛法对立起来,试图在现实社会之外寻求佛法,结果发狂、发痴、发呆,终于成为理论上的伟人,生活实践当中的矮子。还有第三种情况:没有信仰而...

    妙华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21958654.html
  • 佛教与中国文人

    我们带来精彩的讲演报告,讲演报告的名字是“佛教与中国文人”,有请。   陈洪:说到佛教,一般来说社会上的看法往往有一种误区,觉得佛教就是烧香、念经,或者是暮鼓晨钟这一类的事情,实际上这个看法是不全面的...

    陈洪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63358933.html
  • 读佛经笔记

    佛教文化的本来面目,才可能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和文学艺术,也才可能在比较中发见西方文化和文学艺术与前者的异同,从而中西文化对话、互补,为当代文化的建设提供公共资源,提升道德和精神境界,走出世俗化的误区和“...

    释妙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64758947.html
  • 祖师禅的精髓:生活禅

    一看就和平常人不一样,很容易被公安人员发现,就让他们回家,以免闹出事来。有些学佛的人,在入手的时候,也容易犯类似的毛病,这种人实际上走入了一个误区,认为学佛不作怪,就没有人喜爱,于是就装神弄鬼、神神叨叨...

    吴言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73459003.html
  • 感悟方立天先生

     由于学术界对禅诗的研究存在着研究重心偏离、研究视点偏狭、研究方法的浅易等缺憾。   要么宣扬所谓禅宗“反理性”、“反逻辑”,把人引入误区,缺乏理性的基石;要么钻入考据一   途,缺乏悟性的体证。或...

    吴 言 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83259063.html
  • 中华道学与佛学之经典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源头与根本

    中华“道学”的部分剖判,我们文章的开头提到“生死有命,富贵在天,一切皆是命,半点不由人”的误区应当渐趋明朗了。这时我们就会发现,人生的“命运”并不神秘,人生的哲理只要理明心自通、心明命自通、法明运自通...

    冯智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04559184.html
  • 道教内丹对佛教义理的融合和发挥初探——以《性命圭旨》一书为例

    极端,认为其只重性而不重命,结局只能是“非流于狂荡,则失于空寂不知其命。”同时也批判了道教内部存在的“专以气为命、以修命为宗、以水府求玄立教”的误区,认为其却只重命而不重性,结局只能是“非执于有作,则失...

    傅凤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82759609.html
  • 具足之性与原罪之灵

    5)之宣布含混地向历史交代了场面。  由“自性自足”难免推出“道德自备”和“心灵自律”,直至“行动自为”,这是哲学逻辑的必然。号称“慈悲双运”的禅宗在这里或此或彼地踏入了两个误区:一是追求与佛的神秘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65060628.html
  • 荷泽宗与洪州宗

    就产生一个误区,“见摩尼珠都不对色时,但有明净之相,却不认之”,当见到本源清静自性时,反而不能体认。其次,如果像洪州宗那样主张“即黑便是明珠”,只说明烦恼即菩提,恐怕会有人误解为妄念本身就是佛性。  ...

    聂 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20261545.html